本年全國兩會期間,習總書記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把博物館事業搞好。博物館建設要更完善、更成體系,同時發揮好博物館的教育功用。”
一個博物館便是一所大學校。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本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為“博物館努力於教育和研讨”。现在,“博物館熱”持續升溫,越來越多人走進博物館,“到博物館去”成為一種生活方法。
博物館的教育功用體現在策展、講解、社教、研讨等方面。觀眾走進博物館,從“看熱鬧”到“看門道”,還有賴於博物館繼續提高服務、完善體系。本版推出國際博物館日特別報道,對話策展人、講解員、研讨者,探討怎么更好發揮博物館的教育與研讨功用,讓人們更好體悟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中華文明的广博精深。
策劃一個展覽,好像編寫一出歷史劇。要把豐富厚重的歷史,用文物立體、生動地呈現出來。
2023年10月至本年1月,由清華大學、山東省文明和旅行廳聯合主辦的“禮運東方:山東古代文明精粹”展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與觀眾見面,向人們展現中華文明的基因和發展歷程。該展覽入圍2023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推介活動終評項目。
策展的第一步是確定主題。中國是禮儀之邦。山東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来源地之一,對重禮儀、重禮樂的文明傳統的构成起到了及其重要的效果。我和團隊經過深化研讨,確定以“禮”為關鍵詞,探尋中國“禮節”思维的緣起、傳承與發展。
山東有600余家博物館,保藏了很多文物,怎么遴選展品極具挑戰性。我們幾乎查閱了现在能找到的有關山東文物的一切圖錄,包含圖書、考古報告、學術文章等,根據展覽大綱,开始遴選出800多件文物。尔后,我和團隊分红4路,走訪了山東各地市的近百家文博機構。最終,從文物的代表性和藝術性兩方面綜合考量,精心挑選出440件(組)文物呈現給觀眾,这中心还包含國家一級文物169件,為觀眾呈現了從新石器中晚期到夏商周、兩漢,唐宋至明清的山東古代文明脈絡。
展覽中,有許多文物難得一見。例如藏於淄博市博物館的西漢矩形五鈕龍紋銅鏡,是现在發現的存世最大的古代銅鏡,自1980年出土以來很少公開展出。開展后,每當看到觀眾欢喜的神态,我感覺團隊支付的一切辛勞都很值得。
還有一些展品此前沒有機會被太多人看到,展出后給觀眾帶來新鮮體驗。如滕州市博物館保藏的人面紋玉飾,细巧精美、造型獨特,還被用作了展覽海報的主視覺圖像。
“禮運東方:山東古代文明精粹”是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到现在組織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展覽。為了幫助觀眾更好觀展,我們還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法,開設了15場講座和5次作业坊,講座觀眾累計超過1000萬人次。展覽與講座、作业坊相輔相成,融研讨與教育於一體,這正是博物館獨特效果的體現。
中國文明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广博精深。我們推出的一個個展覽,連綴起來,猶如一串灿烂的珍珠,一根主線串聯其间,那便是中國故事。
我是一名95后,選擇講解員這個職業,和我的成長經歷密不可分。我父親是一名保藏愛好者,潜移默化,我對歷史和文物一向很感興趣。讀本科時我學的是播音掌管專業。2021年,我回到家鄉湖北武漢,成為湖北省博物館的一名雙語講解員。
入職后,我經歷了3個多月的会集培訓,內容包含歷史學、考古學基礎知識及館藏文物介紹等,均由館內專家學者授課。和我幻想中不同,講解作业遠不隻“動動嘴”那麼簡單。
作為中英雙語講解員,我不僅要了解文物自身的知識,還有必要了解其他國家的歷史文明。以曾侯乙編鐘為例,編鐘主人曾侯乙生活在戰國時期,但大多數外國游客不太了解這一歷史時期,因而,在講解中,我會進一步介紹,告訴他們這大致相當於西方羅馬共和國時期。類似的“文明參照物”,能够很快拉近參觀者與文物間的距離。
做好講解作业,功夫要用在平時。我經常运用歇息時間閱讀專業書籍,觀看中外考古紀錄片等,豐富知識儲備。遇到拿不准的問題,就去請教館內專家,確保講解內容准確。我把收集到的資料收拾成了一個中英文資料庫,現在已經積累了幾十萬字。
參觀者對我講解的內容產生了共鳴,這是作业中最開心的事。曾侯乙展廳內有個銅爐盤,出土時,爐內存有木炭,盤內有鯽魚骨。給外國游客講解時,這條“烤魚”幾乎每次都會引起熱烈的討論。一次,一名留學生告訴我,在他的家鄉,家庭聚會時也常常烤魚烤肉,每次盤子裡也都會留下完好的魚脊骨。那一刻,我從他的目光中感触到了他對美食的熱愛、對夸姣時光的回憶和對家鄉與親人的怀念。
我逐漸意識到,通過講解,展櫃裡的文物不再是隔著玻璃的生疏器物,而是親切可感、赋有溫度,成為人與人之間溝通沟通的橋梁。好的講解,便是要幫助參觀者跨过文明背景的差異,激發共通的情感價值。
隨著到博物館參觀人數的逐渐攀升,每到假日,館內人山人海,講解服務也供不應求。於是,博物館組建了一支有近30名青年講解員的團隊,其间一半以上是90后﹔館內還装备了語音導覽、增強現實導覽眼鏡等設備,幫助游客沉溺式看展。
講解是一項學無止境的作业。講解員要與時俱進,擁抱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充實自己,為觀眾供给更高質量的參觀體驗。
“文物修復師修復兵馬俑,就像醫生給患者治病。”位於陝西西安市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游客服務大廳(中心)研學活動室裡,該院社會教育部一級講解員王金子一邊播映圖片,一邊耐心肠向來自渭南市合陽縣路井鎮中學八年級的同學介紹兵馬俑修復過程。
“我是秦俑修復師——學修兵馬俑”是這家博物院的特征教育活動之一,首要內容包含兵馬俑的發掘與修復介紹、討論互動環節以及動手修復體驗。“我們有46項研學活動,這項‘點單率’终年穩居第一,被評為陝西省博物館優秀教育事例一等獎和全國文明遺產旅行百強事例——博物館研學旅行特征項目。”王金子說。
仔細了解文物修復知識后,同學們戴上口罩、手套,化身“文物醫生”,動手修復小兵馬俑復制品。
學生殷羽彤躍躍欲試。她打開资料包,首先按陶俑的部位將殘破陶片擺好並摄影,再對每個殘片分別照相,就完成了第一步“挂號”。“老師剛剛講了,接下來要從下往上,先選大的拼。”殷羽彤說。
同學們興致勃勃,大約半小時后,小兵馬俑紛紛拼成。之后,他們帶著自己的效果來到研學活動的第二站——兵馬俑遺址展廳。王金子從展出的文物出發,給我们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
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演示基地先進單位”,從1999年至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已經與百余所學校簽訂共建愛國主義教育和青少年素質教育基地協議,每年免費招待學生團體超過20萬人,讓廣大青少年走進博物館,感触中華優秀傳統文明。
“根據對象的不同,我們策劃教育活動時會有針對性地做出調整。”社會教育部主任農茜介紹。比方“我是秦俑修復師——學修兵馬俑”“我是秦俑發型師——學編秦發髻”等活動,所触及的文明知識較為淺顯易懂,參與感、趣味性強,深受小朋友喜愛。“學寫秦小篆”“精品自秦出——透過3D識車輪”等活動比較適合中學生,針對大學生的活動則多以專家講座為主,內容設計愈加深化。
“博物館擁有豐富而珍貴的文物教育資源,這是博物館開展‘寓教於樂’活動所獨有的優勢。发掘和运用院藏特征設計研學項目,既能有用規避教育活動同質化,又能做到趣味性和專業性相平衡,讓參與者在潛移默化中添加文明認同感、增強文明自傲。”農茜說。
位於浙江省杭州市的良渚博物院辦公室裡,圍繞即將舉辦的“申遺成功5周年展”,各部門正展開熱烈討論。每次辦展前,這樣的討論都會反復進行。
“良渚博物院首要是展现良渚文明。在博物館裡做研讨跟高校、研讨所纷歧樣,更像是做‘翻譯’,把单调的考古過程、晦澀的專業名詞‘翻譯’成大眾能看懂、感興趣的展现,把研讨效果轉化為日常展覽。”良渚博物院院長徐天進說。
徐天進用考古發掘報告舉例,“大眾很難了解專業術語,由博物院把考古報告轉化成展覽,觀眾才简单看懂。”
為何考古報告還要“翻譯”?“比方我們撰寫過一篇文章,是剖析推測考古發掘出的玉器、罐子上的一些圖案、文字而得到的結論。但考古報告是客觀反映發掘情況的,是一個科學的數據庫,隻能規范描绘文物多大尺度、從哪裡出土、圖案是怎麼畫的等信息。解讀不能放在報告裡,隻能進行‘再翻譯’,從而為大眾所知。”徐天進說。
要讓觀眾了解研讨效果,博物館研讨人員首先要研讀考古報告,吃透報告。例如最近的“永存——大漆藝術五千年”展覽,圍繞“良渚的衣食住行”展開,從介紹良渚時期的大漆运用開始,系統介紹古代漆器的来源、發展、老练。兼具專業性與趣味性的展覽背面,是博物館研讨人員對考古效果的鑽研和整理。
“展出和研讨是表裡關系。認知程度決定了展出的高度,隻有研讨透徹,才干更好轉化。”徐天進說,良渚博物院的研讨人員一向在不斷鑽研,探究怎么把良渚的歷史和文明講得更理解、更深化。例如,對一件器物,能够從资料视点、功用视点、跟社會的關系视点等進行認識,但展覽的空間是有限的,不能八面玲珑,隻能通過一次次展覽向觀眾呈現其所蘊含的豐富信息。“這個作业幾乎是無止境的。”徐天進說。
在策劃展覽的同時,良渚博物院還出书科普叢書。《良良的古城国际》系列繪本,現在已經出书到第六本,本年還推出了盲文版。“除了專業知識,怎么讓展出更精彩,也是我們的研讨內容。”徐天進介紹,良渚博物院將一些展櫃高度做低,讓孩子夠得著、看得清。大部分展櫃前添加了一圈邊沿,觀眾能够依靠,緩解勞累,也能更舒適地欣賞展品。
其间,江蘇、浙江、江西、山東、河南、廣東、四川、陝西8省份博物館招待游客均超過300萬人次
公民日報社概況關於公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协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