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 自治区博物馆内,一位观赏者体会(文物版) “ 华容道 ”。 (记者王畅彤摄)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王畅彤 陈彦仿)进入暑假以来,自治区博物馆、市博物馆经过招募小解说员、展开文物修正等体会活动,招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品读前史。
7月21日,在自治区博物馆小小解说员训练班,解说员马书乐正在为孩子们叙述馆内要点考古项目通天洞遗址。小解说员、市第78中学二年级(1)班学生王逸萱仔细记载,王逸萱说,她将把学到的内容,共享给更多的人。
据了解,自治区博物馆招募小小解说员已经有12年了。到现在,已经有近千名小小解说员在这里上岗。本年假日,约150名孩子担任小小解说员。
市博物馆则经过针对性训练,为本馆及毛泽民新居、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总支队纪念馆、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培育小解说员。
7月21日15时,在毛泽民新居,新疆教育学院试验小学四年级(1)班学生徐畅泽身穿红马甲,佩带红领巾,站在观赏者中心为我们叙述毛泽民到新疆后为党的革命事业奔波的前史。
“在二楼展厅里,有《扁担银行》的故事,其时毛泽民爷爷和我们一同挑着扁担曲折南北,四十多公斤重的扁担特别沉,差不多相当于两个我那么重。”听了小解说员于雨辰生动的解说,四五个前来观赏的小伙伴频频点头。毛泽民与《扁担银行》的故事,牢牢记在了我们的心中。
徜徉在自治区博物馆全新推出的“新疆前史文物展”,似乎置身于穿越古今的时空地道。7月24日10时30分,市第14小学三年级(5)班学生苏海特第一个来到自治区博物馆,当天,他要寻觅收藏文物中的一面铜镜。
“我要找的铜镜,是现在全国出土铜镜中,体量最大的一个。”苏海特在博物馆内的《新疆前史文物展》中边走边看,最终在隋唐时期展品中,找到了这枚“海兽葡萄纹铜镜”。
“我要把这些铜镜画下来,做成暑假研学作业《博物馆里的铜镜》,小伙伴们必定很惊奇。”苏海特满意地说。
除了多样的文物展品,自治区博物馆还在馆内设置了“文物拓写”、(文物版)“华容道”等体会项目。
本年79岁的张秀芬和孙子一同拼出了先秦时期陶罐的文物拼图。张秀芬说:“这个体会真好,我和孙子一同拼图,一同学,自己着手,前史知识记住更牢。”
在市博物馆,《乌鲁木齐前史背景和文明陈设展》正在展出,结合展览,博物馆进行了“文物修正”及瓦当拓印体会活动。
修正中,我们依照瓷器图画制作的圆盘碎片重组,运用胶水、石膏、砂纸等东西,一点点让“文物”重生。
“经过今日的观赏和体会活动,我似乎穿越了韶光,接触到了前史的厚度与深度。”市民李泽钜说。